只要稍微跑過幾場馬拉松的人應該都聽過 "六大馬" 的名號,只可惜這六場國際級大賽除了東京馬位在亞洲之外,英國倫敦、德國柏林、美國則包辦紐約、芝加哥還有跑者殿堂波士頓,每個城市都離台灣非常遙遠... 偏偏就因為這些賽事超級熱門,每次開放報名抽籤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跑者湧入報名,中籤率恐怕只有比樂透還高一些些而已,這對於籤運總是奇差的我無疑是個沉重打擊。在歷經多年抽東京馬未果之後,我們夫妻把眼光移往其他場賽事。由於疫情前的歐洲旅遊經驗讓我們印象深刻,柏林馬成為我們的首選,怎料興沖沖地填了一堆資料參與抽籤,還是面臨一樣的結果...
不過強烈的參加慾望驅使著女王,在她的打探之下知道除了捐款給官方指定慈善機構取得參賽資格的方法之外,有些旅行業者也有門路可以取得參賽資格(據說不少在社群媒體曬照片的藝人跟網紅也是經由這方式才能連續參加多場六大賽事),我們順利地以約多兩倍於一般報名費的費用買了參賽資格。在過往我絕對無法狠下心做這種衝動決定,但現在夫妻一起跑馬,加上德國從未去過,多花些錢的罪惡感似乎就沒這麼大了。總之... 柏林馬我們來啦!
此行主要採自由行的方式,為避免轉機可能造成其他困擾,我們搭乘華航由桃園直飛德國法蘭克福,雖然是直航但這一趟就耗掉我們整整十四小時的時間。台德六小時時差,晚上近十一點起飛的班機抵達法蘭克福出境後當地上午七點,從機場搭火車前往法蘭克福車站,沒想第一次就體驗德鐵(DB)遠近馳名的誤點。出了車站匆匆吃了早餐再趕搭火車前往柏林,DB 竟又熱情提供另一種"服務",我們又"享受"到火車快開的時間點被通知要換距離頗遠的另一個月台上車,好不容易才趕上了車,而這一趟前往柏林的車程又用了近五小時的時間,抵達柏林車站已經是下午快兩點的事了... 都還沒開跑就真心覺得累。
儘管身心的疲勞值已經累積到快破錶,也許是興奮感使然,我們還是趁著夜色尚未來臨之際趕往 EXPO 報到,畢竟是 EXPO 第一天,如果要買什麼紀念品越早報到才有選擇的機會,一旦售完就只能說遺憾。
EXPO 位於柏林的舊機場,剛進入只見偌大的大廳跟稀疏的人潮,還慶幸自己睿智趁早來報到,想必待會還能好整以暇挑選紀念品。
沒想到實際報到處位在停機坪,我們穿越大廳之後看到人山人海,下巴差點沒掉下來... 所幸排隊的人潮消化速度還算快,大多數人邊排邊聊天也不會不耐煩,只是舉目所及幾乎都是西方臉孔,顯然柏林對大多數的亞洲國家跑友來說真的是太遠了,來這一趟可真是不遠千里,如果不是把六大馬作為這一生跑馬的必竟成就,單單在腦海中稍微計算一下這 CP 值,應該多會打退堂鼓。
由於這是生平第一次參加六大馬,身分檢查經由閘道進入後,小跑一段路見到每個人都要舉起右手來個特殊"加持"這舉動讓我感到非常新鮮。透過局部加熱布條形成手環,後來才知道賽事當天每個跑者都得憑這手環才能進入參加者限定的區域,到時候可是認環不認人。
此外,主辦單位在先前已透過 email 的方式給每個參加者一張電子化的票證,憑該票證跑友於 EXPO 開始到賽事結束當天的這段時間都能享有免費搭乘市區大眾交通工具的權利,當手上多了這個身分識別之後,想到這樣應該就能省掉驗票時得掏出手機的麻煩,不禁佩服主辦單位的用心。(但實際上我們在市區搭乘任何大眾交通工具時根本就沒人驗票,一次都沒有...)不過缺點就是得戴著這手環洗澡、睡覺,對此我需要點時間適應,因為我是能不戴錶就會卸下的人,手上並不喜歡帶飾物,戴這手環是有點小困擾。
看到剛剛排隊等驗證身分的人潮之後,眼前這一整排綿延近百公尺報到櫃台的規模我自然不再感到意外。
比較引起我興趣的是號碼布並非事先印好再由工作人員去找出來,而是確認身分後在現場印製的,這作法想必是面對數萬名參加者報到的規模時得調整的權宜之計。
這大型看板可以看出主辦單位的用心,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跑者多語言呈現是非常體貼的做法,只是上頭的文字除了「幸運」是屬於亞洲的之外,其他都是歐洲國家的語言,有意思的是翻譯這些語言得到的意義多是「祝好運」的意思,偏偏中文卻是幸運這名詞,挺怪的。
現場儼然是運動用品暢貨中心,柏林馬身為六大馬之一的意義本來就不一般,更因為今年是第五十屆,每個人就像怕買不到一樣(人為何對於整數都有特殊情懷這點確實難理解),不少人手上已經抓了好幾件衣褲還是持續在各區穿梭尋覓。我們夫妻倆難得理智線沒斷,看標籤上頭動輒幾十歐的數字後,最終安分地各拿一件 T-shirt 去結帳。畢竟一時激情之後收到信用卡帳單肯定會後悔,及早懸崖勒馬才是正途。
知名運動用品跟金主的攤位絕對免不了,但此時疲勞度已經超過臨界值,沒體力好好逛只能到處走馬看花。
平價一點的運動用品跟補給品攤位也是有,只是沒紀念意義,顯然就不太受跑者青睞。
臨走在出口處又來一幅大型看板,妙的是除了中文跟英文之外,其餘的語言都跟前面那幅相同,英文的意思這次就跟其他語言比較一致了,但中文... 「成功」又太沉重了~(主辦單位應該增補中文人才)
我們在休息一天回復體力後,由於住的民宿離博物館島不遠,抽個空在附近跑了幾 K 熱身適應,沿途隨便拍都好看,要是天氣晴朗就更棒了。
相較於報名費用,報到後拿到的物資顯得非常陽春,不像先前參加的日本馬拉松賽事都會提供秩序冊,活動相關會場的配置說明只有一張比 A4 稍大的彩色摺頁,贊助商的部分贈送的產品也寥寥可數。比較讓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路線圖海報,除了紙質還不錯,這張海報若要貼起來又顯得單調普通。因為照規定若選擇寄物就沒辦法領到斗篷,為了兼具我們決定各選一項,畢竟斗篷也算是很具代表性的紀念品,寄物袋雖然容量比起日本賽事提供的小一些,但要放兩個人的外套還算充裕。
~~ 比賽當天 ~~
即便德鐵名聲不算好,但我們住的民宿離柏林車站僅有兩站之遙,真有狀況要應變時間也還充裕,幾經評估後,還是認為前往會場最方便的交通方式還是火車。
就算搞不清楚應該怎麼到會場,這種賽事舉辦日只要跟著人潮走準沒錯。
信步走到會場大約只要十分鐘,沿途看大家都一派輕鬆,即便號稱最速賽道顯然也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志在參加,不在破 PB。
首次經過這區域時看到各字母的立牌其實還搞不懂意義何在,直到賽事結束後再次經過才意會到這是為了讓跑者可以跟沒參加賽事的親友約定見面地點的地方。現場好幾萬人且整個限制區域又大,要找人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我們找寄物區時,電子看板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第一次在賽事看到這樣的安排,六大馬的規格果然霸氣。
顯然希望能披斗篷的人佔多數,寄物區沒有我以為的大,只因對斗篷的保暖效果沒有概念,不想太冒險的我還是選擇了寄物,九月底的柏林氣溫可不像台灣那樣還很夏天,氣溫大約只有十度左右,我們如果不穿個羽絨外套還是會覺得凍。
依照跑馬 SOP,寄物後的下一動一定是排廁所。但萬萬沒想到參賽人數高達五萬八千人的柏林馬附設的流動廁所數竟然不怎麼夠用... 我們沿著排隊的人龍走著,在樹林間穿梭轉折,接著又繞到空曠的草地,人龍在尾端形成一個大圓,而我們邊驚嘆邊接續在長長的尾巴後頭。排隊的隊伍實在太長,雖然太陽看似掛在天上,但只要我們所站的位置被樹蔭遮擋住陽光,已經把羽絨外套拿去寄物的我們,寒意就完全壟罩全身只能互抱取暖,好不容易來到沒樹蔭的草地上才能從陽光中獲取一絲絲暖意。排隊時我多少感到不解,那麼多人沒選擇寄物,排隊上廁所時看不少人身上也還穿著較保暖的衣物,這樣到時候要怎麼跑呢? 雖然氣溫確實偏低,但這種氣溫一旦跑動其實是很舒服的,如果穿得太多反而會太熱。
總之我就抱著這個疑惑排了快一個小時的廁所。排隊等上廁所的期間已經過了 9:15 賽事正式開始的時間,因為當初並沒有抱著衝成績的心情參賽,刻意選了比較愜意的完跑時間,所以我們被分到 E 區起跑,而照大會的安排,輪到我們起跑的時間是 9:45。這也是為何排在我們後面那一堆人也不是很急的原因。但... 排隊人龍消化的速度比我們預期得慢許多,雖著時間消逝,連排在我們前面的人也都變得煩躁不安,眼看 9:45也快到了,我跟麗娟苦苦掙扎是否該忽略一個多小時的沉沒成本趕緊往起跑區移動... 此時排在前頭一個東方面孔女跑者,在聽到我們的討論聲後,以中文跟我們說最後一波的起跑時間是 10:15,所以我們還是可以跟被安排在 J、K... 這些人一起起跑。聽了這個說明之後總算能放下心中的不安,反正我們已經決定要慢慢跑來好好體驗柏林馬,只要能在規定時間起跑取得完跑證明,那就沒問題啦~
當然我們這麼想不代表其他排隊等上廁所的人也都這麼想,也因為這個緣故我見到了跑馬這麼多年來從來沒看過的景象... 距離我們排隊的地方約莫不到廿公尺處有一排比較高的灌木叢,目測看來應該是兩公尺的高度,但因為季節已經入秋,灌木的葉子其實也掉了不少,老實說也沒什麼遮蔽性可言。重點來了... 原本排在我們後頭還算有點距離的女性跑者,我親眼見到好幾位迅速跑進那穿透性極佳的灌木叢內,動作迅速地脫下褲子,蹲下身,就算真的有些葉子可以起到遮蔽的效果,但我還是能看到她們雪白的屁屁(絕非我特別去注視,這景象出現得實在太快,我連非禮勿視這念頭都來不及從腦海中出現,且一切太出乎意料了,我根本來不及反應)。我驚訝得半晌說不出話來,但她們熟練且不扭捏的完成整個程序,等我回過神來轉頭看看身邊的人,想知道其他人對此的反應,結果好像我是外星來的,只有我具備特殊視力才看得到這景象,其他人都沒什麼特別表情,反而我的大驚小怪才奇怪。
嗯~畢竟這可是六大馬,一定是我見識淺薄的緣故。
結果排到快輪到我們時,才發現不遠處有男性專用的小便斗,但排隊的人龍中其實有不少男性參雜其中,所以我猜想應大會的指示不夠清楚,才造成只想上小號的男跑者也跟著排隊,因而拖慢人龍消化速度。不過我終究還是得跟女王共同起跑,就算去男性小便斗可以解決,最終還是得回到排隊的人龍中。
上完廁所跟著大夥人移往起跑區準備,但卻沒想到大家都擠在樹林中,跟在馬路上起跑的印象兜不太起來,看著人潮沒有往前移動的跡象,想必人就是多到這種程度吧?
等待起跑的過程中,身邊有人聊天、有人唱歌,選擇完跑時間較長的人看來都是抱著參加嘉年華心情來的。我的目光很難不被路旁成堆的舊衣吸引,過去「堆積如山」這成語屬於誇飾法,但眼前這些成堆的二手衣確實堆成一座座小山。原來剛剛我的疑惑終於得到解答,這麼多人原來是穿著本來就打算丟棄的舊衣服禦寒,直到起跑前就把這些衣服脫下來丟在路邊或掛在圍欄上。之前我是有參加過主辦單位會強調有設置舊衣回收的賽事,但我卻沒想到有這麼多人丟掉這麼多衣服,只能說服自己這畢竟是六大馬,參賽人數多到這種程度時,很多小事稍微積累就能成為"數大便是美"般的壯觀。
待人潮開始往前移動,本以為終於起跑了,跟著人潮跑了一段距離後,才意會到只是來到起跑區準備,看來前一波起跑的人潮也花了不少時間消化。等待中看到有人推著癱瘓的親友跑,不禁想起之前在台灣跑馬常見到的陳嘉齡女士,同樣令人佩服不已。
可能是分三波起跑的緣故,在起跑區等待時也不覺得擁擠。在台灣的賽事準備起跑前常常因為大家都挨在一起,就算天氣再冷只要能鑽進人群裡就覺得暖和,而此時不覺得冷算太陽的功勞,畢竟已經...
沒錯!等我們終於通過起跑點時距離比賽正式開始的時間已經一個小時又十八分了(上圖右下角數字為證),上午十點半太陽不高掛在天上才奇怪吧...
起跑不久就能看到為了紀念普法戰爭勝利的勝利紀念碑。
夏洛滕堡門,馬路上隨處就能看到古蹟在歐洲是蠻稀鬆平常的事。
(紅色箭頭處一個小男孩突然竄出)
起跑時就明顯感受到賽道兩旁加油群眾的熱情,而且別忘了我們起跑時賽事已經開始一個多小時了,也就是他們大多數人至少在原地站了兩個鐘頭的時間。來參加之前我根據對德國微不足道的了解,自以為德國製的產品工藝水準那麼高,想必做人做事都得一絲不苟,很自然地將日本人的個性套用在德國人身上,沒想到後來看到柏林民眾的加油方式,讓我感到驚喜萬分,究竟是柏林人本來就是熱情開放的特質,還是因為平日生活、工作積壓太久,選在這個時間點大量釋放壓力,總之不論男女老少幾乎都在此時 High 到最高點。
不過有一點倒是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不知是否因為我們屬於第三波起跑的緣故,沿途對於賽道的管制顯然非常鬆散,實在與我對六大馬該有規格的預期出現極大落差。不論小孩子還是大人,從賽道一側穿越到對面的情況我就碰到好幾次,幸好並沒發生什麼意外或糾紛,但可以預期若拚成績認真跑的人遇到這種突如其來的干擾應該會很不爽。
1:51:24 這肯定是我第一次依大會計時完成五 K 所耗最長的時間,相信這紀錄未來也很難打破
畢竟是歷史悠久的賽事,對於賽道的規劃確實沒話說,道路寬廣且平坦,也沒有其他車輛行駛。雖然是標準的城市馬,但空氣乾淨大口呼吸也不覺得有負擔。
整個賽道見到最多特殊建物應該非教堂莫屬,每一座教堂都有其風格,雖然沒機會入內參觀,單從外面看也夠賞心悅目。
賽程中也有一段似乎是穿越工業區,不遠處即可看到高聳的煙囪,身旁也出現很粗的管線橫跨道路,但並沒聽到什麼震耳欲聾的聲響,空氣也跟其他地方無異,並不會讓人有不適的感受。
沿途的加油人群中很難不注意到正式或非正式的樂隊,有時可能只是兩三人組成,一把小號跟一兩面鼓,就在路旁即興演出;有時是盛裝打扮排列整齊的樂隊,甚至還有交響樂團的陣仗,堪稱是我參加過的賽事中最多表演團體的一場。
提到來加油的民眾自然不能忽略這些可愛的小朋友。跟在日本遇到的小朋友不同,在柏林馬看到的小朋友們跟大人的表現差不多,而且非常投入在擊掌的加油方式,就像是在比業績一樣。最有趣的是親眼看到一段"表演",一個約莫兩三歲的小男生,緊鄰著路旁跟著參賽跑者同方向,踉蹌地小跑一段,接著伸出小手跟前面一個稍大一點的女孩擊掌,兩個小孩子自得其樂的樣子,真是超級可愛。
還有一種加油方式也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手拿著一塊紙板,上頭畫上瑪利兄弟遊戲中出現的蘑菇,等在路旁讓跑者可以"補血"。還不只一兩個人這麼做,整路至少有十幾個人都拿出這類道具,甚至還有蘑菇玩具被吊掛起來,拍擊之後還會發出 +1up 的音效,我連在日本這個瑪利歐發源地都還沒看過這種加油方法,真的很有意思。
接下來就進入每場馬拉松的重頭戲:賽道補給,德國也不是沒有美食:德國豬腳、德式香腸、德國啤酒,這些都遠近知名,其實我自己在德國吃了幾天的麵包,雖然口感稍硬但都很好吃,柏林馬的賽道上這些都...沒有。
參加前咱家女王就有提到根據她的情蒐,柏林馬的補給非常普通,完全不用期待。她本來還想自己帶能量膠,但我認為既然沒有要拚成績,只要沿途有補充熱量的食物,實在沒必要浪費。後來也證實整個賽道的補給確實是陽春等級,幾乎沒有亮點,只有水、運動飲料、茶、香蕉跟蘋果。
因為一開始就對補給的品項沒太大期望,自然把焦點放在補給的方式。用空杯子從大盆子中舀水這在之前也看過,但讓我驚訝的是理當最重視環保的德國竟然選擇透明塑膠杯!?
照片中的飲料是茶,喝起來比較像是風味茶,溫溫的有點特別香氣。至於運動飲料... 老實說我不怎麼愛,外觀看來跟我們習慣的運動飲料差不多,但口味就是一整個怪,並不像我們平常喝的會有葡萄柚的味道,有點甜味但又不明顯,滋味真的很難形容,總之後期有茶可選我幾乎就不怎麼喝運動飲料了。另外,可以看到杯子是透明的且只有一些簡單文字圖案,其實這樣的塑膠回收再處理相對容易,這應該就是主辦單位選擇用透明塑膠杯而不是紙杯的原因。
垃圾箱上頭特別立了靶增加了丟垃圾的趣味,無奈效果並不顯著,畢竟若是拚速度的跑者實在是沒有心力去設想慣性的影響,往往會丟到垃圾箱外頭,自然也不可能回頭撿起再丟。
任何小缺點乘以五萬八千人之後很難不變成一場災難,被隨手丟棄的塑膠杯累積起來視覺衝擊也是挺大的。
嚴格說來補給品應該還有一項,之所以說"應該"是因為我並沒有機會吃到,畢竟我們是第三波跑者,補給品如果數量有限自然得面對"限量是殘酷的"這種現實。根據我從地上看到的包裝來判斷應是能量膠。雖說我沒機會吃到,但卻用另一種方式體驗到了...
其實一開始我只是感到納悶,經過補給站一小段距離後,路面竟然變得有黏性,那種感覺就像是馬路剛鋪過新的柏油還沒完全乾就開放人車通行,在那個階段我們穿著鞋子走經過的那種感覺。作為馬拉松賽道的馬路怎麼可能剛鋪過柏油呢?但除了自己之外,身旁的跑者腳下也都持續傳來"趴~擠~"的聲音,而且還是幾十公尺長,實在想不透是什麼原因。再次遇到同樣情況時,我才終於留意到地上被丟棄了不少黑色塑膠包裝袋,有的在撕開的袋口還有糖漿般光澤的液體流出,這下才恍然大悟馬路變得黏黏的兇手就是這能量膠。小小一包能量膠扣掉被跑者吃掉的部分還能剩多少?但想到這麼微量的糖漿乘上幾萬人的規模,影響力真的是不容小覷。
同樣讓我大開眼界的是各國好手的專屬補給,以前見過比較國際化的賽事大概就台北馬,專業選手的補給都會透過國旗區分,因為人數不多倒也蠻好分辨的;柏林馬這種國際大賽是馬拉松界神仙打架的主戰場,補給如果用國旗來區分想必將是一片旗海,只是親眼所見的實際情況... 這到底要怎麼在不掉速的前提下於一整排花花綠綠的水瓶中找到真命水瓶? 專業馬拉松選手平常要練的原來不只是腳力啊~
另一個很妙的安排是消防灑水車。其實起跑這天真的不熱,如果不是接近中午甚至還有點冷,但德國人似乎很堅持既然安排了就要實施,像圖中這樣灑水的地方印象中有三處,可想而知天氣冷有誰還會想被淋濕,結果就是水任他灑,跑者則刻意繞過避免被淋濕,這麼多水就這樣噴灑掉也是挺浪費的。
既然是國際級大型賽事,能人異士匯聚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Cosplay 已經算難度等級最低的,扛木頭、頂鳳梨還真沒想過這樣也能"跑"馬拉松,令人欽佩的是拄著拐杖這位仁兄,他看起來走路就已經很辛苦了,完成一場 42.195 km 的馬拉松屆時恐怕連手掌都會起不少顆水泡。嚴格說來我也算是其中有點特色的跑者,有幾個人注意到我是穿著"拖鞋"跑步(畢竟是歐洲,知道Y拖的人應該很少),有的露出不可置信的表ˇ情,有個老兄跑來我身邊還稱讚「nice shoes」,自己也覺得挺得意的。
充氣拱門在賽程後面 1/4 密集出現以鼓勵選手再加油,但老實說就是要選手們別忘了這場賽事的乾爹有哪些。之前有看到台灣跑友分享柏林馬,那場賽事還有台灣精品的充氣拱門,這樣的行銷方式確實很吸睛,可惜這屆不復見,不知是否因為第五十屆意義非凡所以收費更高,不然真想跟這樣的拱門合照留念。
終點在我們跑經過柏林最有名的地標布蘭登堡門之後再往前約莫兩百公尺抵達,有先前跑過柏林馬的朋友特地在臉書上留言提醒終點不是布蘭登堡門,因為她自己當初搞了個大烏龍,以為終點線就在布蘭登堡門,不難想像當時的情景有多尷尬。
終點來一張紀念照是一定要的,不過手腳要快,工作人員會提醒不能逗留。
跑者憑手環進入管制區之後幾乎就能到處跑,但這裡可是管制區中的管制區,堵在入口的工作人員對於每個要進去的跑者都嚴格檢查,確認號碼布上是否有可領取斗篷的標記。
根據女王親身體驗,斗篷的保暖度真的很不錯,看來也挺精緻,只不過這種道具在台灣實用度就... 純粹變成收藏品跟紀念品。
沒得領斗篷的我則是在終點處從工作人員那邊拿了很大一面的塑膠布來保暖,不直接吹風是有些禦寒效果,只好將就將就。
在地啤酒大廠免費供應啤酒喝到爽,後頭陳列的箱子數顯見這是很大的手筆,務必讓跑者都能嚐到德國引以為傲的啤酒。
完跑領到的物資比較豐富些,飲料點心都有,拍完照之後現場就嗑掉大半,畢竟賽程中的補給太沒存在感了,迫切需要能量補充。
第五十屆的完跑獎牌,個人蠻喜歡正面有兩種材質來襯托的設計,更顯尊榮及不凡的意義。(正面照來自官方的照片,順帶一提,個人賽程中的照片整組... 39.9 歐,算是還符合一般行情,但很多都拍得不怎麼樣,挺像是相機自動連續拍攝而已)
結束後在回程路上,看到沿途有很可觀的垃圾量隨意棄置在路旁,要說是否都是外國跑者造成的?我並不敢亂下結論。但其實整場賽事從頭到尾都不難發現,近六萬人的活動所需要的服務,所消耗的資源,所造成的垃圾,無一不是恐怖等級的數量,即便是辦到第五十屆的柏林馬一樣有很多能改善得更好之處。
官方網站提供三種格式的成績證明,裡面有非常詳實的資訊,版面也很美觀。
對於這次的行程我個人感到很滿意且充實,由於交通上確實耗掉不少時間跟精力,強烈建議也想從台灣出發跑趟柏林馬的朋友盡量提早抵達柏林,六小時的時差跟飲食方面的調整都需要點時間,很多人跑完一場馬拉松都容易感冒,主要就是跑完消耗太多能量,導致免疫力變差所致,如果在台灣跑馬都尚且如此,那務必給自己的身體多些適應時間,畢竟沒多少人是真的只為了跑一場馬拉松而已,柏林的人文風景跟美食(雖跟台灣相比真的不多)還留待你好好體驗,可千萬別因為感冒生病而浪費這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