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股上市加權指數.png

2017 年的投資報告開頭我就寫道「 寫了這麼多年的年終投資報告,今年算是最沒動力寫的一年」,沒想到這一次更甚於去年... 箇中原因倒也不全然是自己這一年度的績效表現又再度輸給大盤這麼簡單,無力感應該是來自於投資的公司明明就比過往更努力,表現比起往年也不遜色,為何就因為"川普那傢伙"把全球經貿搞得一團亂,使得原先還算可以的績效從正號轉成負號。

加權報酬指數.jpg  

今年度加權股價報酬指數的表現是 -4.82%,上市加權指數的表現則是 -8.6%,至於我的資產投資績效略遜一籌,雖然也是負值,勉強讓數字還保留在個位數的 -9.52%。賠錢已經夠讓人難過了,很久沒有贏大盤則是讓我的心情遭受到更大打擊。

上半年度除了 2/6  那個驚人的大跌讓大家彷彿經歷一場震撼教育之外,後來也算是漸入佳境,連金管會主委都提出「台股萬點是常態」的樂觀說法,甚至總統蔡英文還說「台灣經濟目前處在過去 20 年來的最好狀態」,我無意諷刺這些官員當時對於台灣經濟樂觀的看法,畢竟台股維持了有史以來最長的萬點表現,經濟面雖說沒有如大家期待那樣有亮麗表現,卻也在台積電帶頭衝刺下讓大家都多了份踏實感。

怎料就因為"川普那傢伙"不知從何時何處想到怎麼整中國,發起了加徵關稅的戰爭,接著雙方你來我往,或放話或增加課徵的品項,搞得所有在中國的當地企業跟外國企業如同驚弓之鳥,過往因為全球化而分工明確的製造業板塊也因此加速往東南亞或其他中國以外的地方挪移。中美貿易戰絕對是全球經貿 2018 年下半年的主旋律,只是聽到會感到快樂的恐怕除了"川普那傢伙"跟他的親信以外,正常的人大多會頭痛不已吧...

當然,我這樣說想必投資美股的人不見得認同,畢竟美股就算因為中美貿易戰的戰況越行激烈而受驚下挫一陣,總是能在之後收復失土又再下一城,即便十月開始美股表現已經跟著貿易戰逐漸白熱化而出現向下趨勢,但仍感覺道瓊要上三萬點不算是痴人說夢。這樣的幻想也在美國終於把矛頭明確指向華為之後跟著化為泡影(畢竟華為的產業地位跟中興還是在不同級距),雖然無法確切知道美國的意圖究竟是否真擔心官方色彩濃厚的華為取得 5G 的霸主地位,美國藉由各種方式打擊想跟其平起平坐的中國這意圖應該是確定了。只是問題在於中國畢竟不是北韓,後續發展讓投資人實在很難找到樂觀的理由。

2018_Currency.jpg

無論如何,在這場貿易戰確立之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民幣匯率明顯轉弱,就算在政治上台灣方面表明跟中國切割,然而經貿往來的密切既然不是一朝一夕就有今日的成果,眼下就算想把生產基地或移轉或增加其他國家來支援,前提是把獲利或資金抽離中國,就是得面對人民幣劇烈貶值的問題。當然,如果原先看上的是中國這市場而非工廠也是難逃池魚之殃,即便先前在中國做得有聲有色,如今獲利換算成台幣後,至少也得先打個九折再說,除了那些只做美、日市場生意的企業外,很多上市上櫃公司的轉投資表現都因為匯率的緣故而出現不小的衰退。

1723_137.jpg

中碳算是我投資的這些公司中年終收盤少數比年初股價表現還好的公司。年中可能因為越南鋼廠第二座高爐點火的好消息讓股價站上 150 以上那時,儘管我不認為她該有這麼高本益比的表現,爾後股價也的確跟著大盤的下跌而下挫,毫無懸念的今年度中碳的獲利表現的確是比往年有明顯的成長。

2018苯價.jpg

影響中碳獲利的相關因素中,純苯的價格算是很大的關鍵,除了原油價格在十月開始因供需以及投資人對中美貿易戰而對往後經濟走勢的悲觀預期造成下挫,導致苯的報價也從前三季穩穩在八百美元以上的價格表現跟著跌到算是慘澹的六百美元水準。所幸根據發言人黃副總的說明,油價下跌雖然影響中碳的苯跟雜酚油的銷售價格,但是越鋼二號高爐所增加的原料供應足以抵銷部分影響,加上毛利率表現比較好的軟瀝青價格還維持的不錯,對於明年度的獲利表現還不至於太過悲觀。

另一方面,中國在 2019 年度開始對各車廠實施"雙積分",除非因為特別重大的變化影響了中國官方執行此新制度的意志,不然可以預期電動車的需求量(就算不是消費者實際的需求,車廠也有製造的需求)將會比過去成長不少,而這勢必帶動電池需求的成長,對於在負極材料著墨漸增的中碳來說是很正面的消息。根據國泰證券一份比較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中碳的介相碳微球(生球)只能賣給中國三家寡佔的廠商,必須經過其石墨化程序才能成為真正的負極材料再賣給電池製造商;而介相石墨碳微球(熟球)可以直接銷售給十二家電池製造廠,熟球的價格約為生球的三倍,且前者面對的客戶數少,屬於買方市場,利潤自然就不可能太高,中碳屏南石墨化廠未來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不過目前熟球的生產還沒達到全產的程度,毛利率只有 10% 左右,預期 2019H2 才有機會達到產能全開,屆時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30%。油價的變化不是中碳可以努力的,但石墨化廠是否可以提早達到產能滿載卻有機會,大家拭目以待了。

1726_70.5.jpg

永記過去股價因為交易量少且籌碼高度集中的緣故,大約都能維持在 80 左右的水準,但在 2018 年的表現因公司毛利率相較去年落後許多使得獲利表現失色不少,原先堅定的投資人的信心似乎也在這一波大盤調整期跟著鬆動,相較年初的股價還有 81 的水準,年終收盤已經是勉強維持在 70 的級距。 根據發言人陳總經理的解釋,毛利率的衰退主要是原油高漲帶動其他原物料的價格跟著走升,公司因塗料市場仍舊競爭激烈,只能選擇自行吸收成本而非轉嫁給客戶,但也許因為這樣的緣故,原先營收表現都溫溫的永記卻在年度營收有相對明顯的增長,似乎有趁機會逼退對手的企圖。(幸好讓中碳獲利褪色的油價卻讓永記的毛利率表現有機會回升)

約一個月前跟發言人陳總經理聊了一下,除了毛利率問題之外,主要是想瞭解美國 Continental 的情況,如果沒記錯,當初買下時預期的獲利應該早該反應了,但從財報上看來依舊呈現虧損的局面,公司的營收雖然有增加,卻看不出來美國 Continental 的貢獻,對此陳總的答覆是 Continental 已經運作,今年度貢獻約台幣兩億多的營收,虧損的原因主要是加入新的德州人員增加了人事成本, 營收還無法放大。另一個關鍵問題則是嘉興廠的投資,永記昆山的獲利一直都不錯,雖然有些當地台商被要求遷廠,但永記並沒聽說有這樣的情況,先前詢問過公司投資永記嘉興的動機,本以為是要拓展業務增加產能,實際瞭解後公司的意圖比較像是買保險,畢竟早先昆山市政府用環保標準限制排放影響很多廠商的生產,嘉興廠的廠址是專屬的工業區,比較沒有影響民生的疑慮,若昆山因為其他緣故被要求限制生產甚至遷廠,嘉興廠就能起到備援的效果,只是嘉興廠實際動工的時間是 2018/12 預期完工時間需要兩年,對此公司就投入不少現金(之前還蠻擔心公司保有太多現金部位不善用很浪費,不料一次就用掉十億...),希望到時能確實發揮助攻的效果。

最後不得不提在年終歲末永記好不容易辦了一場法說,卻沒想到隔天台灣高鐵發出一則頗耐人尋味的聲明指責陳總的發言是不當發言,對此我跟陳總打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則是語帶無奈表示客戶既然都這麼說了,他也沒什麼好表示的(我個人的推測應該是台灣高鐵不想得罪人),看得出公司對於台灣軌道塗料市場很有企圖心,台灣高鐵是個頗重要的敲門磚,勢必會盡力搶進這個市場。

2884_20.1.jpg

玉山金這一年的表現還是維持一貫的平穩,而且跟同業相比,玉山金享有的本益比似乎相對高了許多,顯見玉山金控這個招牌對於消費者甚至投資人都有特別的吸引力。這些年儘管配股的比重不小使得獲利的成長力道已經落後股本膨脹的速度,但就獲利的絕對金額來看,還是每年都有顯著的成長,這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就是最實質的回饋。不得不承認在年初看到所公布的獲利數字時頗令人驚艷,當時還以為新年新氣象,玉山金已經有辦法讓獲利更上一層樓,不料接下來回復了往常的水準,公司宣稱這是財富管理部分的貢獻,我看來比較像是一次性的貢獻,至於實際原因為何我仍然不清楚,2019 年如果又舊事重演,那倒是真的應該找找有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現象。

儘管獲利的成長並不能稱做有爆炸性(畢竟要一家銀行快速成長最快的辦法就是標新立異放膽賭,這應該不是玉山投資人所樂見),不過從公司先前對外的宣示,還是可以看出公司對於未來依舊充滿信心跟企圖心,另一方面,良好的企業形象對於公司在人才的招募以及產學合作上也有不少的助益,即便在海外的佈局也能比照辦理,更可看出公司除了對營運的重視,默默長期且持續的深耕終將有令人滿意的報償。

但今年度我還是基於對玉山金的定位(將其視為投資部位的"約當現金"),趁著十月以來幾檔持股在大盤崩跌時也出現超跌的情況下,處分一些玉山金的部位轉向加碼這幾檔(裕融、茂順、振樺電),之所以這麼做還是迫於現實的考量:玉山金的股本大,流通性高,就算大盤崩跌他的跌幅也不至於太大,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在獲利的成長性上自然不會有太突出的表現,而這些特質都是跟我其他投資標的是相反的,就算覺得有點可惜,還是得賣掉一些來籌措加碼其他標的的資金,相信之後還有機會再補回來。

4972_30.95.jpg

湯石這一年給了投資人一個很美好的...夢,當然這是指我這種從頭到尾一直抱著沒賣的"蠢蛋"而言(不過基於責任,我確實有建議一些親友在 50 這價位賣掉,有追蹤粉絲頁的網友應該也有看到)。因為轉投資大峽谷加上 IFRS 9 號公報開始適用,第一季湯石的獲利表現讓很多投資人興奮異常,我雖然知道這些對湯石來說也是紙上富貴,依舊暗暗期待公司經理人能"適時"處分實現獲利,但這樣的期待在看了公司公布的季報之後隨之破滅,顯然公司對於這項長期投資的信心異常堅定。

5281_38.95.jpg
身為只買不賣的長期投資人也不難理解湯石管理階層的考量:兩家公司身處同一產業,且產品具有互補性,中國都是彼此重要的生產跟銷售基地較容易瞭解對方狀況,最重要的還是湯石持有大峽谷的成本真的頗低,以大峽谷今年度的獲利估算,公司當初的投資決定算是很明智。我也不怪湯石或大峽谷的管理階層在年初的看法過於樂觀,在那個時間點相信任何人都無法預期"川普那傢伙"會做出影響全球經貿發展的決策(最主要倒楣的還是中國),而大峽谷的產品跟市場特性對於中國有相當高程度的依賴,一旦中國經濟局勢反轉,除了原先已經接近完工的工程,有沒有新專案可以接,接了款項收不收得回來確實都是問題,大峽谷這邊倒也算是直言不諱,2019 年真的會有不小挑戰。

說一個小插曲,由於愛屋及烏效應,我對大峽谷也算關注了不算短的時間,前些年新增一個短期帳戶的資金可以管理,當時看到大峽谷在 24 的價位時有"憑感覺"(雖然我不看技術指標,但長時間的觀察好像也有種盤感)買進後又在 28 賣出賺了些錢。今年大峽谷在十月發了可轉債,由於轉換價 84 跟當時現股市價差不多,考量大峽谷發債的目的應是基於主要營運實體在中國,獲利要匯出不划算故而用發可轉債的方式籌資,目的可能是 2019 年度及往後的股利發放。那時候我單純想驗證自己的猜測(轉換價格跟市價這麼貼近,公司有很大的動機讓可轉債投資人直接轉換成現股就可以不用還錢),於是買了幾張大峽谷的股票看看後續發展是否會如我預期,結果... 十月以後大峽谷的股價從 80 一直下探,甚至出現連續跌停的情況直到 40 左右才算止住(我後來不得不自我質疑,既然當時認為可轉債會轉換,為何買的不是可轉債?至少這樣損失就小很多...),不得不說這個小小的實驗雖然帳面上損失的金額不算大,但這種判斷錯誤導致虧損的煎熬並不遑多讓,最後還是認賠出清才讓自己覺得好過些。當然,同樣持有大峽谷幾千張的湯石,在第四季勢必也得認列這樣的跌價損失,年初的希望到了年終轉為失望,原先帳面的獲利幾乎全數回吐,正如中國投資人常說的「坐過山車」(不過湯石發言人王協理是有提到公司依然有處分一些大峽谷以實現獲利,加上股息的收益,今年度約有三千萬左右業外收益是確定入袋)。

湯石本業的表現還算穩定,主要生產基地在中國,又是八成的外銷訂單,人民幣貶值對於公司的營運堪稱正面,只是從營收跟獲利表現看來,公司對於中國內部市場的拓展費用上的投入對比其帶來的營收獲利貢獻並沒有特別顯著,中美貿易戰爭對於燈具同業對美的出口勢必會有衝擊,若這些競爭對手迫於現實只能將這些原本要外銷的產品轉做內銷,恐怕對於中國燈具市場的行情有負面影響。往好處想湯石的產品走比較高端,且銷美的燈具大多集中在一般民生需求,上述的影響應會相對小些。對此我也曾經與發言人王協理請教過,中美貿易戰爭是否對於公司生產基地明顯集中在中國的佈局會有影響,有考慮過在台灣也設立工廠來因應嗎?得到的答覆是:全球燈具產業聚落集中在中國廣東中山一帶,若要在其他地區設廠卻無其他衛星廠配合,絕對不敷生產效益,這條件對湯石跟競爭對手而言都是一致的,並沒有在其他地方設廠的打算。

2019 年對於湯石是否挑戰多於機會,這點我無法明確的回答,不過以公司的財務條件要面對飄忽不定的經濟局勢,我倒是深具信心,何況前不久沸沸揚揚的台北故宮整建計畫,不論最後是否封館,相信憑著湯石過去的成績表現,要在這之中找到業務拓展機會應有相當程度的把握。

6605_67.9.jpg

對於帝寶這一年度的表現恐怕只能以"失望"兩個字來描述。原先對於彰濱廠的期望可說是完全落空,股東會時特別繞去彰濱廠看進度,跟預期的結果差異頗大,十一月有個住鹿港的朋友也特別繞過去拍了一張近照給我,工程雖是有進展卻還是看得到結構體被鷹架圍繞著,要實際投產想必還得需要一些時日。九月底時我曾經跟發言人呂經理聊了一下,畢竟從公司的營收表現跟這幾年來的投入實在不成比例,我不得不語重心長的表達內心的憂慮跟失望,當時呂經理有提到公司管理階層已經正視到原來的經營生產模式實在過於沒效率導致公司的產能一直追不上訂單,已經打算修改客戶下單的規則,讓過於少量的訂單佔據生產線的情況可以獲得抒解以提升毛利率表現。

依規定 2018 年開始每年每家上市上櫃公司都至少要舉辦一場法說會,帝寶跟永記都是拖到 12 月才舉辦,而且也都是在自家公司裡面舉行,剛開始我認為這實在不怎麼像是要對外好好說明公司營運的作法,該不會公司不希望有人去參加?不過從公司所公告的投影片內容變得豐富許多看來,這場法說會公司的態度應該是比較積極的,事後媒體的報導看來,許總裁(最近的重訊公告,賴總經理屆齡退休,許總裁又回鍋擔任總經理了)在法說會上倒是蠻完整的交代公司的狀況,唯整體看來對於後續發展只能算是偏中性看法,並沒太多好消息釋出。

前幾天又跟呂經理聊了一些,主要是想瞭解先前他說關於生產調整的事,這部分他回覆是已經在進行,但畢竟這是很大的改變,所以只能緩慢進行,又問到大陸轉投資的狀況,根據第三季財報數字看來,今年度依舊表現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幣貶值造成美元借款這部分的匯兌損失就超過一億,而中美貿易戰加上中國新車銷售轉差,又讓 OE 這塊的前景不容樂觀,丹陽雖然是定位在 AM,但是營收還無法明顯擴大,整體來說這一年的大陸轉投資事業沒有什麼好消息可期待。

不得不承認呂經理的回覆令人感到心情沈重,不過根據過往的經驗,當 OE 市場走弱時(看看專攻 OE 的大億其營收表現就不難發現),AM 反倒是有機會可以出頭,一方面新車款推出的速度會減緩,消費者因為景氣轉差而較有可能轉用 AM 零件,而油價目前處於相對低檔,對於保有車輛的行駛總里程增加也是有正向影響。中國的 AM 是我認為另一個機會所在,過去中國汽車品牌眾多,但未來勢必會出現整併,有些車輛要找原廠件可能相對不容易,AM 就有機會填補這個空缺,加上目前中國經濟狀況讓中小型企業的資金取得成本較高,發展 AM 有比較高的資金門檻,帝寶如果持續堅持是有機會吃下這塊餅的大部分,當然,這都是我的臆測而已,實際上會怎麼發展還是得持續觀察。

近幾年帝寶持續在泰國、嘉義購地擴廠,中美貿易戰硝煙四起之後,傳言不少台商已經轉而回台另覓土地建廠,工業用地的行情有逐漸炒高的情況,我想帝寶許總裁應該是沒有洞燭機先的能力,但當初提早佈局得以用比較低的成本來擴充產能,倒是替股東省了一些錢也不錯。

8114_100.5.jpg
 
振樺電也是我預期 2018 年應該有好表現事實卻不然的投資標的。股價 K 線圖這幾乎是對角線的呈現方式,任何振樺電的投資人看了應該都會有吐血的感覺吧?雖說跟被併購公司的整合本來就不是簡單的事,而在跟前任發言人楊副總聊過後,顯然整合的部分並不限於振樺電跟瑞傳兩家公司而已,GCO 的成員也還處於協調磨合階段,整個年度的營收雖然因為加上瑞傳的緣故而有很不錯的數字,但相應的費用支出自然也不容忽視,另外囿於瑞傳的產品特性使其原本的毛利率表現就比振樺電差,如今兩個營收相當的公司合併計算連帶也讓過去毛利率約略維持在四成的振樺電出現毛利率掉到三成出頭的窘境,關於這部分公司方面認為整合 BOM 表以及改善瑞傳的產品組合之後再加上 Kiosk 不再有今年度的出貨問題後,應該是能夠持續走升。

前不久有針對一份凱基的研究報告內容詢問了新任的發言人徐協理,主要疑問是該研究報告提到第四季公司因為要打銷高價庫存,所以會讓該季毛利率表現反而往下掉一兩個百分點。關於這點徐協理表示應該是出具報告的研究員誤解公司方面的意思,因為 CPU 大廠英特爾自第三季就開始傳出缺貨的消息,公司為了確保出貨所以採購了價格比較高的 CPU,雖然原先 DRAM 跟被動元件因為缺貨而大漲(不得不提 2018 年的被動元件族群在國巨的帶頭下股價起落真是有夠誇張)的情況已經獲得抒解,但毛利率的表現卻因為 CPU 的緣故恐怕不會有預期的增加。

81142.jpg

關於振樺電在今年我也不得不提一個小插曲,六月底我正在廁所"做蛋糕"的時候一個朋友透過 Line 傳了一則簡訊給我,問說振樺電是不是有什麼狀況,不然怎麼可轉債突然跌到 92 元?言下之意是若振樺電沒有什麼壞消息的話,他可是打算把握這機會搶進。乍看這問題時我一頭霧水,畢竟振樺電的可轉債轉換價離現股的行情太遠,幾乎不用期待有轉換的機會,但是公司本質並沒什麼問題,照理可轉債的價格應該是會貼近票面一百元才對,基於這樣的"常識"我對於振樺電二並沒什麼注意,幸好平常就廣結善緣,竟然有朋友主動提醒我「有批振樺電可轉債好便宜」,雖然沒有奪門而出這麼誇張,出了廁所我花點時間確定一下最佳五檔的報價跟買賣數量後,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在 92 左右的價格買進一些可轉債來放。振樺電的財務狀況我有信心,最糟的情況是持有一年多等可轉債到期後就可以用 100 元的價格賣回給公司,可說是沒什麼風險的好機會,怎能不把握呢?當然後來我還是很想搞清楚究竟為什麼不太動的可轉債價格會突然間大跌這麼多,儘管並沒有真的問到倒貨的賣主是誰,意圖為何,我倒是藉由所服務公司認識到的可轉債交易員瞭解到可能的狀況:由於振樺電併購瑞傳是透過發行甲種特別股的方式籌資,在資產負債表上將這一部份視為負債,而短期內大增的負債率使得投資可轉債的機構投資人基於其內部風險控管的要求,必須對於信用評等被調降的投資標的做出處分以確保其資產品質,而這樣的賣壓通常是沒什麼妥協空間,就是倒乾淨為止,所以才會短期內造成價格大跌,我可是因為對於振樺電深具信心,才敢在這麼短的時間做出買進的判斷。 

其實從公司所發佈 11 月的營收表現可以嗅出一些好消息,因為併購瑞傳的時間點是去年十月中,而十一月的營收對比去年同期還能有兩成的年增率,顯然這個併購已經不單是 1 + 1 = 2 了,況且一直都是振樺電 POS 客戶的微風,因為將進駐的南山廣場已經準備要開張,還有另一個長期支持者--三商家購(美廉社)目前已經登錄興櫃,可預期在資本市場籌資後對於後續的展店計畫將趨於積極,海外部分美國的經濟表現目前看來還不差,公司宣稱已經跟美國一家知名影城配合,將分數年(徐協理好像是說三年 ^^a)持續出貨給對方以更新原先的 POS(2018/01/08 補充:硬體部分的出貨並非分三年,而是硬體跟服務整個案子為期三年),且因為對方也有潛在的 kiosk 需求,後續應該還有更進一步的配合機會,而印度的發展目前為止也還不算差,整體看來 2019 年的振樺電應該還蠻值得期待的。

9941_90.6.jpg

對於裕融在 2018 年的股價表現,該怎麼說呢?既意外也不意外...這幾年裕融多面向拓展營收來源,除了既有的汽車車貸、分期業務,中古車、消費性分期還有在中國拓展汽車金融跟租賃業務,從公司所公布的資產規模變化確實可以從中看到裕融不同於母集團的積極態度與彈性。一直以來裕融都有每個月公告前一個月稅後獲利數字的習慣,這一年除了因為中國第三方支付政策的變化導致子公司裕國必須在 H1 認列不少的呆帳而讓投資人對其預期獲利數字下調,不過整體而言還是比前一年度的表現有不錯的增長,如此每月公布的好成績卻還是讓股價往下跌使得本益比越來越低,這是令我感到意外的;然而對比同業龍頭中租,雖然時間點比裕融晚,但他的獲利一樣每月公告,甚且還比裕融更漂亮些,依舊跟裕融的命運相同,顯然投資人對於這兩家獲利表現優異的公司有特別的擔憂,當然,眾所周知這裡面佔最大份量的就是中國市場,所以股價之所以從年中高點到年終低點近四成跌幅,其實也不讓人意外。

裕融這幾年的獲利表現,中國絕對是關鍵,我想這點之前我也多次提及,而這自從中美貿易戰確立之後,不少媒體報導或網路傳言都指向中國內部已經有不小問題正在發生,就算還不知道真假,中國官方確實已經有些措施像在滅火,若中國經濟沒辦法平順度過這一關,可以想見對於各個行業的衝擊絕對都是一場震撼。裕融的股價變化反應投資人對於中國市場的擔憂,正如同上半年度轉投資裕國的呆帳就讓公司獲利表現褪色,系統風險對於金融相關行業的影響肯定不只是業績的問題,呆帳是否會因為經濟下行而暴增才是真正的考驗。

不過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裕融在第四季所公布的獲利數字看來,竟然沒有出現預期中的大幅減少,在年底的一篇台灣租賃業的大陸獲利超乎預期的報導中提到:「租賃業者表示,大陸去年執行「老賴條款」,是讓借款人必須負起還款責任的關鍵因素。租賃業者指出,在大陸各省銀行間陸續簽署「關於對失信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後,各銀行機構在辦理開戶許可、融資授信、信用卡發卡等業務時,可查詢借錢不還款的黑名單;另外,大陸法院也會發布黑名單的姓名並限制其購買飛機票、高鐵等,以及擔任企業法定代表人及企業高階主管。業者指出,這個規定讓向租賃業的借款人都會想辦法還一點錢,使得各租賃業今年的延滯率降,獲利同步上升。」這個老賴條款在裕融股東會後會有聽聞發言人莊協理提過,只是沒想到效用竟然超乎我預期的好。

對於公司在年初再度提及對裕隆汽車金融先前所設定的「1、3、5」目標,年底時許總經理已經蠻含蓄的說道要達成的機會渺茫,就算是增加配合的主機廠,大環境的變化僅半年就丕變,實在也不能說是裕融自己努力不夠所致。而裕隆集團的重要支柱嚴凱泰先生在 12/3 與世長辭,原先就算是風雨飄搖的納智捷未來的發展恐怕變得更不樂觀,即便納智捷對於裕融的貢獻本來就越來越微不足道,但若真少了這一塊也是蠻令人遺憾。有些投資人對於公司要往菲律賓拓點感到興奮,但根據我對裕融的瞭解,面對這一個幾乎全然陌生的新市場,一貫維持保守經營風格的裕融想必不至於在短期內就有令人驚艷的成績,摸著石頭過河的可能性會高許多,況且當下全球經濟局勢已然改變,就算是新興國家的經濟表現被很多人期待著,穩健保守恐怕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先前有些親友跟網友私下問我是否有投資裕融特別股的意願,初始我對年利率 4% 這樣的收益還蠻有興趣的,不過在裕融股價持續下跌後,畢竟此特別股的股利是不可累積,稍微算一下就能比較發現買現股的獲利比較划算,於是我沒有參與認購特別股而改以加碼現股表達對裕融的信心。若對於股價波動比較沒有夠大的心臟足以承受的投資人,裕融的特別股還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 2019 年裕融的表現我有什麼看法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身為金融體系的一員肯定無法抵擋系統風險的摧殘,只希望中國經濟就算要跌也能緩著陸,不然...就只好阿 Q 一點想,至少裕融還不像中租那樣在中國市場的獲利比重有那麼高 XD

9942_67.6.jpg

茂順是中國新車銷售下跌的另一個苦主,跟永記一樣股價也大多維持在 80 這個水準的表現到了第四季同樣走鐘。對於持有成本在三十出頭的我來說這樣的跌法其實不算痛(雖然我也在 80 的價位幫小孩用他們累積多年的壓歲錢各買一張... 幸好他們不知道這件事,沒人會怪我 XD)不過對於賢哥肯定就不是這麼回事,「信任後的煎熬」正在考驗著他呢~

該說命運就是愛捉弄人嗎? 先前茂順買下鴻偉醫療器材(後來已經改名為傳順)主要目的是將之前委外的鐵殼加工拿回來自己做,藉以提升 OE 的品質以爭取更多車廠的訂單,如今傳順已經蓄勢待發(目前處於技術升級階段,預計 2019/02 可正式投產),怎料國際新車銷售衰退的壞消息竟紛至沓來。先前公司眉飛色舞提到 OE 佔公司營收的比重已經提升到與 AM 相當,而 OE 中汽車部分的佔比也不算低,如今中國新車銷售量驟然下跌,車廠庫存量升高,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茂順在中國的營收也跟著萎縮,從公司下半年營收年增率衰退逐漸擴大的情況,股價跌破過去 80 大關也真的不算冤枉。

十月底時公司還公告要買土地建物,當時有嚇了一跳,想說昆山廠號稱還有一倍產能可以擴充,難道真因為中美貿易戰的緣故要擴大台灣的生產規模?為此有特別詢問了發言人薛經理,當時回覆因為恰巧公司附近有外商土地建物要賣,基於長期規劃想趁這機會買進,不過過了一個月卻因為價格條件談不攏而作罷。至於中美貿易戰對茂順是否有影響,這點我倒是沒太擔心,畢竟昆山廠的主要銷售是以中國內需為主,而外銷的部分台灣廠區的產能也足以因應,現在比較值得擔心的是中國 OE 縮減下單,缺口應該怎麼填補的問題,薛經理也明確提到月營收衰退關鍵就是中國市場的緣故,否則歐洲跟美國的部分還是有些微成長,關於 2019 年公司對景氣的預估,薛經理算是挺有信心的,且因為原油走跌讓原物料價格也跟著下跌,預期匯率跟原物料都有利於提升公司的毛利率表現。

其實就算茂順真的因為景氣緣故造成營收獲利減少,我相信也只會是短期的情況,以其製造跟研發的實力,加上穩健的財務狀況,如果大環境真讓這個產業受到衝擊,想必也是茂順逆勢出頭的好機會。


這一年來常聽到美國經濟一枝獨秀,也有人主張中美貿易戰倒楣的一定會是中國,我得再次強調自己對於總經的瞭解僅止於皮毛,對於前述這樣的論點我不時感到困惑,過去十多年來世界經濟因為全球化的緣故而出現明顯增長,不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都從中得到相當多的好處(當然,這是就國家的立場來看,個人就很難說了),美國因為跨國級企業眾多,加上在國際社會上一直扮演讓人又敬又畏的老大哥,只要他過得好,一票小弟跟著吃香喝辣,但眼前"川普那傢伙"搞的一堆手段,大家從敬畏變成恨得牙癢癢,美國自己變成天龍國,其他國家卻都慘兮兮,對此我實在想不到合理的理由(雖然很多人都說美國內需跟服務業佔 GDP 的比重很高,本來就不是我們這種細漢國家可以想像),我的臆測是大家只是經濟陸續轉差,而美國只是等著接最後一棒。

過去幾次經濟崩盤都伴隨一些大事的發生,這幾年一直都有大小不等的事發生,我都跟朋友開玩笑說「現在黑天鵝出現頻率高到能看見白天鵝才叫稀奇」,甚至黑天鵝也已經落伍了,灰犀牛才是真的厲害?!每次發生什麼"大事"都以為「就是它了!」結果市場反應過了幾天後又一副波瀾不興。經濟循環是一個蠻長的過程,以往似乎都有規律,但漸漸的這個規律變得不那麼明顯,大家也都以為 Fed 或央行的利率、貨幣政策才是影響這個循環的推手,市場氣氛變成唯 Fed 政策是問,不過只要冷靜想想,經濟循環是因為所有人對於未來的預期而做成當下的決定所造成,景氣過熱就是會拉回,景氣低迷一陣子後就會出現反轉,這一次的景氣收縮是否有可能在沒什麼黑天鵝、灰犀牛出現的情況下發生呢? 如果發生了又要多久才會恢復擴張呢? 無語問蒼天,我們也只能繼續看下去了...

arrow
arrow

    L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