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遣辭用字大有關係
前幾天跟景仁聊天時
他特地請我推薦幾本投資的入門書給他的另一半
後來又聊著聊著
他這麼說「我現在會用我自己的點去操作」
其實這句話聽起來稀鬆平常
不過我知道他找我討論投資時
大多是想知道從基本面來看待投資的我是怎樣的看法

他這一句話中的「操作」倒是讓我有點不舒服
我於是回答他「我是不會用『操作』這個詞來描述我的投資行為
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有我的道理的
眾所周知的股票投資
大多數的散戶把焦點放在價差
每天看產經新聞、聽專家解盤、作技術分析
試圖讓自己每次的交易都能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
而一年交易次數的頻繁程度看看大盤每天的成交量就可以窺知一二
這些人的確都是這麼「操作」自己手上的投資標的跟資金
其實不單是如此
只要聊到投資,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
但不管是哪一套,從口中出來的如果是這些詞:
買低賣高、套牢、壓力、支撐、拉抬、籌碼
那麼應該就可以推斷這位仁兄是著重「操作」的
反之如果聽到的是這些詞:
毛利率、淨利率、ROE、SWOT、產業分析
那麼他應該是跟我一樣重視基本面的「投資」
當然這兩個族群絕對不是涇渭分明
就像將油跟水倒進同一個容器中攪拌均勻
總是會有油水難辨的那一層
不過只要靜待一會兒
油跟水終究還是會有清楚分明的一條界線在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我很介意之處
很多人提到所投資的股票標的時大多用代碼
但是對我來說
這樣的說法就像是把投資標的簡化成一串數字
不但對於不熟悉股票代碼的人徒增得另外說明的困擾
這代碼的稱呼方式讓我很難不跟樂透彩或是賭博產生連結
何況當我們將資金用於投資一檔股票時
其實質意義在於成為被投資公司股東的一份子
當我們跟別人提「我投資了台塑」總比「我投資1301」恰當多了

如果想學習基本面投資
卻總是從嘴中吐出營收創新高、主力作多、突破、下探之類的語句
那恐怕就是「塵緣未了」啦~
因為我堅信心態跟用語是絕對息息相關的
想改變心態得從對話表達時的遣辭用字開始努力

★報酬率算對了嗎?
今年台股漲幅在前幾天達到 50%
這樣的大環境造就了不少號稱打敗大盤的投資達人
他們之中有些人這麼說的:
「光一檔XX就讓我獲利數倍了」
「我在OO才12塊的時候就買進了
 如今股價破五十了,我可是賺翻了~」
不諱言這樣的成績還真是很難不令人眼紅
但是讓我們來思考一件事:
假設 A 跟 B 所擁有的資金都是一千萬
A 把九百五十萬拿去買房子並出租當包租公,每年收租金20萬
另外的五十萬買到一檔飆股,獲利 100%
而 B 把全部的資金都用來投資股票
但是因為 B 生性謹慎
精挑細選後買到兩檔讓自己可以睡得著吃得下飯的績優定存股
有鑑於過去配息都很穩定
而趁著之前股價來到現金殖利率大約在 10% 左右時買進
A 跟 B 一年後的資產報酬率是多少呢?
A 用一千萬賺到 50 + 20 = 70 萬,實際報酬率  7%
B 用一千萬則是賺到 1000 * 10% = 100 萬,報酬率則是 10%
讓我們把時程往前推進一點來看
A 的 100% 報酬率可絕對是羨煞眾人
B 買現金殖利率 10% 的股票則是被人說錯過賺大錢的機會
但如果是你,願意當誰呢?

另外,最近商週有提到買都更屋賺一倍
裡面所舉無非是每坪30幾萬買進之後
再用六七十萬的高價脫手獲利的例子
這的確讓很多想買房子的人躍躍欲試
可是似乎沒多少人去注意一個問題
要賺這一倍得等多少年?
計算報酬率而不考慮所花的時間
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性的投資人會做的事

★買到洋華賺七倍!?
前陣子出現了一個新股王
就是號稱台灣觸控面板產業龍頭的洋華
姑且不論這股王其實很短命
更不消說佛心來著的東森財經台
還特地將全球觸控面板的龍頭--日本寫真的市值跟洋華比較
結果把洋華全部賣掉不但可以買下整個日本寫真還有錢可找
從洋華公開抽籤到當股王這一段
其股價漲幅出現驚人的七倍
(經過確認洋華承銷價後,七倍的說法應該是以興櫃時的價格)
這些賺到七倍的幸運兒真是羨煞所有人了
不過想想看有多少人真的有這福份賺到七倍?
如果是抽籤抽到的人,通常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的掛牌首五日
看到股價大漲有多少人能不心動?
即便當時真的忍住了
沒多久遇到漲幅達兩倍時又有幾人在天人交戰後敗下陣來?
更遑論三倍、四倍、五倍這樣的內心煎熬會有多令人痛徹心扉了
所以真正能讓人獲利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好股票
通常是那種每天看股價都沒什麼長進
其股價的蝸步還讓人昏昏欲睡
但是當用還原股價來看他過去幾年的股價走勢圖時
才會猛然發現,原來我也賺了好幾倍了
(不相信的話就去看看中鋼跟台塑的還原股價走勢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CH 的頭像
    LCH

    孝話一籮筐

    L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