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羅傑斯寫信給自己的兩個女兒並且將其付梓之後
似乎寫信給自己的小孩這件事一時蔚為風潮
商週還曾刊登一系列名人寫信給自己的小孩的信
這些來自於不同背景的名人都在自己擅長的舞台闖蕩許久
他們的子女讓他們有什麼感受?
他們最想跟子女說些什麼?
我從那一行行的符號中
都不難覺察到曾在自己身上出現過的溫馨
這本書說穿了
不過就是另一個爸爸將自己寫給兒子的信所集結成冊
而這個爸爸是65年次的醫生
算一算也才三十出頭
就算真的寫了本書
究竟其中有何可觀之處?
我想「連加恩」這個名字對大部分終日汲汲於生活的人來說
應該是一個極度陌生的名字
但是不能否認的
他在幾年前以一個第一屆替代役男的身份
前往我們遙遠的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協助我國拓展外交事務
藉由「撿垃圾換衣服」這項實用又充滿創意的活動
獲得空前的響應並進而成為外交替代役的最佳代言人
儘管他年紀輕輕,還是將自己在非洲的見聞與生活點滴出書發表
甚至受邀到很多場合去擔當演講人
這本書是連加恩出的第五本書
也是「愛呆系列」的第三本書
不過這本愛呆人生卻是我買的第一本
之前雖然有翻過其他的
卻沒有衝動想買回來看
不過這次因緣際會在中國時報的網站看了書的自序
不由得就請老婆買一本回家細細咀嚼
(書中有提到誠實的好處,所以我就誠實的說出來啦)
為什麼自序會吸引我呢?
正如作者所言
寫這些信的目的無非是想透過文字
即便經過數十寒暑時空的無情變化
作者的兒子也能從字裡行間跟年齡相近的老爸溝通
瞭解他老爸在三十幾歲時的想法跟對世界萬物的感受
而我之所以會開始寫部落格
其實有很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如此
除了將來可以回首看看自己在年輕時候究竟是何思維
也能讓自己的兒女瞭解他老爸也有年輕過
想法跟他們也是曾有相通之處
或是讓他們認清
他們的老爸不是老了才變古板的
在幾十年前,思考迴路早已定型啦
(類似的情況在 Bubu的部落格「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也出現過
不過是 Bubu 的大女兒 Abby主動提出的
他很想跟三十歲時的 Bubu 一同晚餐,好好聊一聊
請大家參考這篇「人生三十」)
我就是想知道這個年紀相若的作者
究竟有什麼特別的際遇跟想法是我可以參考的
結果看完後,真的是自嘆弗如......
全書共20封信,連同後記共21篇
對象都是給他目前還不識字的兒子
內容從解釋為什麼要去演講以及自己的婚禮蜜月特別之處開始
之後則透過自己在非洲時的際遇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
也描述了自己在醫生這個身份所見所聞
還有自己的工作點滴
即便不認識連加恩的人
相信在看了這本書部分的篇章之後
應該都可以輕易看出他是一個具有虔誠信仰的人
因為貫穿整本書的主軸
就是他認為上帝會為一切做好安排
而他不過是依照著上帝的旨意去作罷了
嚴格說來我並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
不過我可以理解連加恩何以會有這樣的想法
儘管如此,我卻更寧願相信他其實是虛懷若谷
他對兒子分享的價值觀令人印象深刻
舉史懷哲醫生的故事來訓誡兒子
即便有比大部分人優越的環境跟成就也不應該以此為傲
因為這是上天要有能力的人去照顧較沒有能力的人所做的安排
聽起來正如同國父曾說過的
「有一人之力服一人之務;
有十人之力服十人之務;
有千百人之力,則服千百人之務。」
巧合的是,國父、史懷哲、連加恩他們都是醫生!
連加恩在「革命家精神」這一篇中
並舉了約翰‧衛斯理牧師的故事
還強調
「如果有一天,
旁人的鼓勵和掌聲都變成了誤解、批評、不滿、逼迫,
你還是要堅持往前走,繼續做你知道該做的事」
這也讓我不得不聯想到羅傑斯對他女兒說的
「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兩者相似之處讓人不禁懷疑這莫非就是「英雄所見略同」?
而在「改變世界的小計畫」
有一段他跟學弟妹的分享也令我很難忘懷:
「當一個看到『需要和問題』的人,
特別當它攸關自身權益時,是比較容易的,
但是當要去解決時,往往比當時發現它還困難一百倍;
因此,同學們,我們應該挑戰自己成為解決問題的人,
而不是看著別人去做,自己在一旁當評論家」
對照著目前國內政治氛圍還有電視台主打的談話性節目
批評這檔事幾乎已經成為全民運動了
如此的看法還真宛如暮鼓晨鐘
而在這篇也分享連加恩的父親的座右銘:
「Stand where you are,with what you have,
make something out of it and never be satisfied!
--Dr. Georage Washington Carver」
句中每個字都簡單易懂
但是這個句子卻讓人全身充滿力量
讓我不得不特別提出與大家分享
而在後記「給臨行的你」
不難看出連加恩多麼胸有成竹
肯定自己的兒子在未來必定也將展翅高飛
到遠方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的確是身為一個父親應該要有的自信
但我卻自認目前的自己還沒有這股充足的自信心
這也是看完整本書後
讓我對連加恩最佩服不已之處
行文至此,我的分享即將來到尾聲
不妨跟各位透露一個小秘密
連加恩是我的高中同學
曾經,我們的條件這麼接近過
而如今的我不得不懷疑
即便過了廿年
是否我也能有類似這樣的自信跟豐富的經歷可以跟子女分享?
但是,就算上述的假設成真
我也跟他差了整整廿年啊~
最後跟各位分享一首非常有名的詩
Robert Frost (1874–1963)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黃樹林中分歧之兩小徑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遺憾的是我無法二路皆行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旅者隻身,佇立良久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極目眺望一路之盡頭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見它蜿蜒隱沒林子深處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望向另一路,秀美相仿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甚至更有引人之處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因其碧草如茵、鮮少人跡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儘管回頭再望兩路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狀況差別不大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當日早晨二路同時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覆於落葉之下無踐踏之跡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喔!我將其中一路留於他日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然深知路路相接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我懷疑我是否有機會再訪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此後多年我將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嘆息說道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樹林中兩路分岔,而我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我選擇少人足跡的一條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此後竟是全然不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