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忠仁忽然透過 MSN 無來由地冒出一個問題
「ㄟ 你知道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啥意思嗎??」
雖然印象中沒有真的去查過這句話的典故與解釋
不過在看過不少文章後
對這句話倒是不算陌生
所以只在腦袋中回憶一下哪些地方有引用這句話
沒花多少時間就把我自認為的答案回覆給他
「字面上,就是桃子跟李子不用告訴別人他們在這邊,
自然會有很多人來摘取,結果小路就出現了。
引伸意 應該是只要為人有好的品行,
自然有人會來靠近你,親近你」

雖然這答案讓他還挺滿意的
不過我還是馬上透過 google 找了一下出處與真正的意思
google 果真是大家的好幫手
一下就找到了如下的解釋:
【釋義】: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
     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
     “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看來我的解釋還是有些缺漏
不過幸好沒有差太多
好奇的我接著問忠仁為什麼突然提出這樣的問題
他才回答是因為光顧他的早餐店兩個大學生的對話
也許因為客人不多吧
他才有時間留意這兩個人的談話內容
聽似是剛考完試兩個人彼此討論自己對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題目的解釋
其中一人這麼說:「桃李 就是學生的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 是間隙,
整句翻就是說:如果學生跟老師間沒有良好溝通會有間隙。」

看到這裡我就很佩服忠仁啦
竟然聽到這樣的答案還能忍住不笑
不過另一個大學生似乎不認同這個答案
他這麼說:「桃子李子不會說話, 但是下輩子就可以成仙」
想必他是認為「蹊 = 西 = 歸西」
看來兩者雖然答案都不對
但是孰優孰劣倒是高下立判
忠仁說要不是因為這兩位是客人
他早就笑出來了
哈哈~真是難為他了...
看來對於文言文如果不花點心思
鬧這種笑話應該會是司空見慣吧

其實前陣子也跟幾個朋友對於古文有些爭論
其中幾位立場鮮明
雖然沒有明說
卻很容易察覺他們是「愛台灣」的
因為逢「中文」必堅稱為「漢文」
「古文」呢則是「古漢文」
他們認為花時間學習「古漢文」是沒有必要的
只要請讀「漢文系」的人把這些「古漢文」翻成白話文就可以了
不如把那些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學習其他知識

我對這樣的論調相當不以為然
唐詩、宋詞、元曲之優美還可陶冶性情就不再贅言
四書五經歷經數千年雖不盡全然合宜現況
但仍然有許多值得後世尊崇的道德依歸與人生智慧
更遑論還有跟天文、數學、藥學、歷史、哲學、兵學等相關的偉大著述
也都是用文言文所寫成
此外不只是東方國家的中國、日本、韓國
連西方也有不少學者花時間鑽研這些古老的智慧

如果一切都靠翻譯成白話文就能解決
那實在很難解釋我們為何還要花時間去學英文、日文這些外國語文
找翻譯不就得了嗎?
雖然目前用文言文來溝通與論述的確不合時宜
但是當我們急切花時間去學習瞭解外國人在說甚麼,在表達甚麼
卻對於我們老祖宗想跟我們說甚麼,傳達甚麼一點興趣都沒有
這實在是很說不過去不是嗎?

何況古文的確有其精煉之處
稱讚一個人只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是比一些浮誇的形容詞
更能深切的表達自身對其敬佩之意?
怎樣的朋友可以交?「友直,友諒,友多聞」
甚麼叫君子?「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是不是言簡意賅,沒有拖泥帶水?

不過在與忠仁的談話末了
他把這兩位大學生的荒唐解釋怪罪於前任教育部長杜先生
我倒是不太認同
畢竟學校教甚麼考甚麼雖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意願
但是如果大環境對於古文是非常重視的
在各種媒介上一定處處皆能發現其蹤跡
自然會引導學童、師長或是父母產生好奇進而去一探究竟才是

大陸文革已經毀棄了不少值得傳承的智慧與傳統
如果我們還不知好好珍惜僅有的部分
那往後的子孫真的只有徹底被西化的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