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台灣有喜有悲:

喜的是,歐美日大公司本土比重 70% ~ 80%,CAGR (按:年均複合增長率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簡稱 CAGR) 僅 3% ~ 5%,遠低於台灣;悲的是,比起歐美大型消費品牌或精密製造,台灣公司若正面對決,護城河非常淺。

偏好投資非大型公司:

聽過名字的海外大企業,ROE 或成長性通常低,如三菱、伊藤忠商社、P&G、LVMH 等,非常大但不賺錢,甚至常併購,使效率降低。大公司只有少數成長,通常係標榜效率提升、費用降低、回購,美國最大油漆公司 Sherwin-williams、可口可樂均是。長期而言,沒有特好產業,有特好公司和管理層,製造業和服務業都是。

製造業選關鍵零組件、精密零組件:

製造業波動多數較大 (Cyclical),且多面對全球競爭。技術再難的設備,都不是獲利的保證,好獲利通常來自相關精密零組件、關鍵零組件公司,航空業、汽車業、醫療設備是明證,如波音精密組件公司,常比波音賺錢。可惜此類公司成長性通常不強,除非初期客戶滲透率提高,或者能持續研發新品,少之又少。

利基公司財務比率:

Gross Margin 30 - 40%,Opm (按:營益率 Operating Profit Margin) 10 - 15%,Roe 20 - 30%;反之 GM 20%,Opm 7%,ROE 12%。

原則上避開重工:

通常有 (1) 高資本支出、(2) 毛利低或銷貨週轉低、(3) 景氣循環或原物料波動大,等三項特性,產業則有:設備、金屬礦、造紙、通用農化 & 工業氣體。

區域間典範轉移,要看市占率低者:

台灣如川湖、瑞穎、胡連、鼎翰、茂順、廣隆、弘瀚;高者,成長性有限者,則如朋程、皇田、劍麟、帝寶、上銀、橋椿、福興。整體來說,台商機會很大,因為面對前述大而不成長的公司,推估積極、開創性人才流失,振樺的競爭者 Wincor、NCR,鼎翰的競爭者 Zebra 等,廣隆的競爭者 Yuasa 等,ROE 表現都低於台灣同業。

通路是相對容易長期成長的領域:

只要 (1) 超過 15 店的家族企業門檻,(2) 店數少於胃納量,(3) 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持續提升,(4) 上游萬不可太強勢,比如連鎖鞋店賣 Nike,就能穩定成長。最要小心的變化是:(1) 市場趨於飽和,(2) 進入海外市場,很容易失敗,(3) 產品又無實體體驗之誘因,網購比重又沒有逐步提升 (10% 以上,網購做到頂可達 50%,美國 Sonoma 廚具是代表 )。
持續優化的通路都有共通語言,且有財務實績證明,包括:採購管理 ( 和供應商一起分享規模經濟 )、物流優化、規模經濟、產品組合優化 ( 賣貴的、但消費者想買的產品 ),Opm 和 Roe 分別可以到15、30,美國牛仔褲 Buckle、TJX、ROSS、英國 Dunelm 是代表。

民生消費:

(1) 留意中國、新興市場占比,成長保證,(2) 法國、英國、日本文化領先,美國行銷領先,品牌因而強勢,(3) 避開潮流行業,除非高檔:流行的消逝短則3年、長則 5-7 年,衣服、鞋子、流行餐廳,而且面對太多、太廣的競爭,例子像是 Coach、UGG、Michael Kors、Nuskin 等,都是短期好。除非已是功能取向重或高檔,且消費者認知度高,如汽車 BMW、鞋子 Nike、服飾 Skechers等。鞋子的mind-share 很難建立,調查顯示美國品牌偏好:Nike 23%,Vans13%,Steve Madden 9%,Converse 7%,UGG 6%。
另外服裝、鞋子、餐飲可延伸,避開低差異化、競爭者眾的產業,尚有飯店、旅行社、統包工程 ( mastec )、包裝服務 ( ball )、大宗無品牌食品 ( tyson ) 等。

Peter 挑的好公司名單:

Peter挑的好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