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早餐時看到中國時報一篇社論
社論-大老闆私事是影響投資人權益的公事
茲引用如下:
     在「台塑四寶」最後一場股東會、台化的股東會上,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強調,他將擔起台塑重責大任,並且表示未來不再對「家族私領域」發言,也希望大家不要再多問。

     在廣達股東會上,有股東問起董事長林百里近日傳出的感情事件,惹得林百里不快,板起臉孔說個人私事不回應。

     二○○七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頻頻出現於媒體的影劇版,與名模共舞,與明星共遊的新聞搶攻不少版面與時段;當時的郭老闆看來得意情場很風光,但是鴻海家族的股價表現卻不盡理想,外資建議郭台銘應該專心本業,甚至後來外資也的確傳出減碼動作。

     企業集團的「個人私事」、甚至緋聞,是不是真的「不關股東的事」呢?這恐怕見仁見智,歐美企業給肥貓們驚人的薪酬,但其中有些企業就會明確在合約中規範不可離婚,或者如果有情事發生,須先知會董事會等,這就好像某些經紀公司會跟藝人簽訂「幾年內不可談戀愛」的條款,怕的就是緋聞影響身價,對收入造成不利,所以要嚴加規範。

     當然,企業經營者「賣」的是專業能力,不是清純形象;事業有成的大老闆們有精采的個人生活,似乎也並不罕見。不過,的確還是有知名的投資家提醒,當一家企業集團的老闆開始鬧緋聞甚至拋棄一起打拚的「糟糠之妻」時,投資人就要留心這家企業是否已出現衰頹跡象。因為這意味著企業老闆可能已經不再專心經營,因為他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個人的感情問題,特別是如果是緋聞事件,那他可能還要花更多心力排解家庭糾紛;其次,經營者的人格特質與企業的格局? B前景關係密切,特別是台灣的企業,即使是股票公開上市公司、即使股權已相當分散,在家父式的經營型態與慣性下,經營者個人還是被認為與企業經營前景高度相關,因為「老闆」確實隨時都可能改變公司經營方式、經營團隊,例如幾乎與台積電畫等號的張忠謀,即使在三年前交棒,但日前一聲令下即重披戰袍,令不少投資人對台積電世代交替的可能性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台積電股價的表現也有了些變化。

     企業經營者的風格與生活,當然會影響企業的經營;其事業往來對象、股東、投資人等,都會從這些地方更進一步認識經營者不同的面向,那或許往往透露了更多經營者在商場上不輕易顯露的性格真相,特別是一個經營者如何面對與他一起打拚的事業、家庭夥伴,會讓外人看出更多端倪,也因此,所謂的緋聞就不能也不會被單純地視為是無傷大雅、無足輕重的風花雪月;這些財務報表上不會揭露的資訊,有時或許反而會是客戶要不要繼續與之合作、投資人要不要繼續埋單的重要參考指標;更何況,以台塑集團的案例來說,王文洋大動作的訴訟行為,並不只是會影響王家不同子女間如何爭取家產的私人事務而已,更牽涉到台塑集團內各企業的資源與資產分配,甚至也會對各! 企業未來的經營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股東並不一定是以看熱鬧八卦新聞的心情看待這樁醞釀中的家變,而是關心其後續發展是否會對集團內企業的前景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在股東會上頻頻詢問。

     當然,或許股東們問的問題不盡如經營者所樂見,如廣達股東會上,有股東說如果老闆感情活動旺盛,就表示他的身體健康情況還不錯,這倒也是不錯的事,所以老闆如果真的有在談戀愛的話,也不用否認,云云。或許股東們的陳述方式會令人尷尬不悅,不過,企業集團經營者的「愛情事件簿」、「個人生活史」不搬上台面受人討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畢竟不少大老闆家的私事後來都變成了影響投資人權益的公事。

     所謂「家和萬事興」,這種講法可能略嫌古板了,不過,放在商場經營上,似乎還是有幾分值得重視之處,至少,過往一些無法「擺平」家事的經營者,其事業確實受糾結不安的家事所困,在第一代經營者離開後,後人的爭產風波造成企業經營從此困頓、沒落,或是經營者在家庭糾紛中拉鋸、以至於無法定心經營等等的案例,所在多有;因此,投資人關心台塑集團的分產風波、關心林百里傳聞中的戀情、關心老驥伏櫪的張忠謀的健康情況,豈非理所當然!

正巧從我前些天把自己參加帝寶股東會的記錄在部落格上發表後
得到很多網友的肯定,也出現不少的討論
而其中有人卻對我當天的提問有比較不同的意見
這位仁兄認為身為投資人除了關注營收跟獲利以外
其餘的問題其實是無關緊要的
因為任何因素終將反應在一家公司的營收跟獲利上
每個投資人有自己主觀的見解這是必然的
我雖不完全認同他的說法
但是我仍尊重其意見,而且從他的發言看來
想必也是身經百戰、歷練豐富的投資人

而我則想藉由中國時報這篇社論說說自己的看法:
從這篇社論不難發現作者對於經營者的生活與投資的相關性有特別的見解
而我其實也有類似的心得
儘管投資的最終目的是參與被投資公司盈餘的分配
然而公司終究是一個由人所構成的組織
當中任何成員對於公司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力
遑論對於公司營運有絕對控制權的經營者
其任何決策與判斷自然是公司生死榮枯的關鍵

禮記大學篇中提到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姑且不論治國、平天下這麼遠大的抱負
若只是治理一家公司,修身、齊家的基本功勢不可免
很難想像一個家庭不睦或是操守有缺陷的人
能夠成功帶領一家公司幾百幾千甚至數萬的員工
並讓公司得以臻於卓越的境界
一般投資人如何得知經營者是否在自律跟家庭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我個人是從一些地方來判斷的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經營者的大名
絕對不應該出現在蘋果日報或壹週刊的影劇新聞或花邊新聞上
理由同引用的社論所述
一個經營者如果不能把精神心力放在經營企業上
那他最好是已經找到很優秀的接班人
否則身為他所經營企業的股東怎麼能完全放心?
當然,如果出現在政治新聞裡,那也不得不令人懷疑
這經營者是否想走旁門左道來達到特地目的
自然這也不是經營企業的正途

其次經營者不應該刻意炫耀自己的收藏或嗜好
像是有些經營者以身為「清翫雅集」的會員自居
常常出席國際型拍賣會搶標古董收藏
其中不少人被媒體報導不是因為經營能力出色
竟是收藏成果享譽國際之故
而這些古董每一件動輒數億
如果沒有相當的財力絕對無以負擔
然而這樣的經濟基礎如果與其經營企業慘澹的績效形成強烈對比的話
那很難不令人懷疑這個經營者是何居心了

另外經營者的持股比例跟異動的情形也非常值得注意
經營權的取得乃是基於對公司擁有較高持股的比例
如果經營者或其相關親屬對公司的持股不高
可以想見其經營權絕對是隨時有被剝奪的可能
當經營者不是百分之百確定自己可以持續擁有經營權
難免抱著隨時都可以走人又不想有重大損失的準備
公司資產被淘空就變成很難避免的下場
而如果經營階層用公司的錢提供不可思議的高價紀念品
向市場徵求委託書以確保自己能取得相當席次的董監事
這樣的公司也是少碰為妙
還有公司經營者雖然持股比例不低
但是卻將大部分的持股都質設
實質上也相當於出售自己持有的股份
這樣的經營者是否已經存有二心也是值得商榷的
有時還會遇到某些情況--經營者轉讓持股
如果轉讓的對象是銀行信託
這樣的舉措通常是基於避稅的考量,還算是中性
如果是轉讓給伴侶或是子女
我對此倒是持中性偏正面的看法
畢竟基於中國傳統倫理,父母愛護子女的心意
大部分都是希望把好東西留給後代的(當然啦,還是有王又曾這樣的例外)

最後是看經營者對於社會與員工的回饋
經營者因持有公司多數股權依法可以得到較多的盈餘分配
而如果經營者願意分享成果給社會或是辛勤付出的員工
這樣的作為絕對是值得肯定的
儘管會令人懷疑有沽名釣譽的情況
但是這樣的出發點應該是經不起歲月的考驗
如果能持之以恆而不中斷,就算初期是假的,久了也成真了
而且除了金錢的付出以外,如果還有親身的參與絕對是更令人敬佩

上述提到的大部分都不會在公司的財報中出現
就算在年報中可以看到部分
也很難把這些因素影響的程度或範圍量化
但是基於長期對於國內企業的觀察心得
我認為這些因素即便不會立即反映在公司的營收跟獲利上
「日久見人心」,最終還是會由該公司的所有股東去承受的
是甜美的果實還是難以下嚥的苦澀,其實應該早就有跡可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