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的校長作家李家同先生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文章
題目是
李家同:未掌握核心技術 後遺症大
透過幾個朋友的轉寄
卻掀起了另一場論戰
主要的原因在於有位朋友誤以為李校長是教英文的
以他的立場來評論台灣科技產業非常不恰當

我沒有刻意買過李校長的書來看
不過多虧網路的方便還有各媒體的輔助
對於李校長的文章卻很熟悉也很喜歡
往往讀完後讓我內心起了共鳴
溫馨也常常油然而生
猶記得其學經歷背景因為不是文學相關科系
所以讓我對他有「另一個
陳之藩」的感覺
因而在看到這位朋友誤會李校長的言論
我特地查了維基百科關於
李校長的條目
果然有李校長詳細的學經歷背景介紹
於是把這些說明轉寄給這位朋友
無奈我的用詞可能不夠恰當
反而讓這位朋友不悅
進而有一番「所學」與「所為」辯論
但也因為這個事件讓我仔細思考
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問題--用成見來看待人事物

關於成見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至今仍無法忘懷:
我跟麗娟去度蜜月是跟一般的旅行團去大陸的蘇杭
不過那幾天去造訪過多少地方我已經不太記得了
反倒是在旅程結束的回程上
發生了一件尷尬的事還歷歷在目
當時在旅程中認識年紀相若的同行伙伴
在飛機上正跟我們聊天時
看到另一對的同行老夫婦正在跟空中小姐要報紙
特別的是最後老先生拿的是一份英文報紙
跟我們聊天的年輕伙伴本來個性就比較活潑
看到這情況可能以為老先生沒看清楚拿錯了
還特別探過頭去開玩笑地跟那對老夫婦說
「你們拿的是英文報紙耶,需要我幫你們翻譯嗎?」
我跟麗娟也好奇的想瞭解是不是真的老先生拿錯了
老先生沒什麼特別的反應
倒是老太太開心地笑著回答
「你們可不要小看他喔,他可是美國西北大學畢業的
 退休前可是外交官呢~」
這回答當場讓我們這三個年輕人糗到不行
瞬間為之語塞,恨不得挖個地洞躲進去

我當時心理其實也不禁懷疑
「這整個旅程都安靜的老先生怎麼可能會懂英文」
所以即便開玩笑問話的人不是我
我當時應該也是羞紅著臉吧
而在這件事之後我對自己識人的能力打了大大折扣
在還沒搞清楚對方背景時
發言也比以往謹慎小心多了
免得這種尷尬場面不斷上演

對外在的人事物每個人難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成見
但是對自己也很可能會有「成見」
就像前述的這個朋友
很明確的在他的發言中表達出
要做甚麼事之前應該要有相關的學經歷才行
不然就不夠格
對別人我們的確很容易這麼想
就像是「你之前學的不是XX嗎?怎麼會來做OO?」
語氣中除了有感嘆對方學非所用
也不難聽出有不少質疑對方能力的成分
不過倒也真的有不少人是這麼看待自己的:
「我之前只學過XX,這個OO我真的做得來嗎?」
「我過去完全沒碰過OO,我應該不會比學過OO的人還厲害」

談到這裡又可以引伸到投資這件事啦
很多人抱持著「投資是很專業的,還是交給專業的人比較好」
所以即使是高學歷的人
也很少認為自己有辦法把投資這件事做好
於是寧願把自己努力的心血交付給專業的投資團隊
如今下場很可能就是感嘆「你不理財,財不『離』你」了

我們得面對一個現實
如果專業的人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
那麼這些專業的投資團隊就不應該讓人賠錢才是
(至少不應該賠得太慘)
但事實上去年不論國內或國外的基金
大部分的表現卻是被大盤打敗的
那麼與其犧牲自己的錢去讓別人學經驗
不如花一些在自己身上讓自己也能從錯誤中學習豈不更划算?
所以放棄對自己的成見吧
任何專業也是從不專業開始的
所謂「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