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稍加留意
會發現儘管近期隨著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
不少股票的價格與高峰時期相比
跌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嚴重
但是有些則不然
鋼鐵、航運、營建、塑化這些族群的股價尤其慘澹
面板跟 DRAM 則是至今不見生機

任何公司都難逃景氣循環的影響
(除了「倒掉」的公司例外)
但是上述這些提供非差異化商品或服務的族群除了受到大環境景氣的影響之外
還有自成一格的產業週期循環
身處業內的消息靈通者
懂得利用自己掌握的產業訊息買低賣高賺取價差
(前幾天新聞報導某上櫃公司負責人的千金王小姐買面板股慘賠,
這位王小姐說因為之前待過面板公司,自以為瞭解這產業,結果......
)
但是一般人根本無法一窺其堂奧
完全看著新聞媒體的報導將資金投入其中
下場會是如何絕對很容易猜想得到

關於景氣循環股
有一個買賣的口訣「買在高本益比,賣在低本益比
這個完全不符投資新手所能理解的規則
倒是簡單說明一個比較安全的求生之道
而這道理卻也是當初我在聽信媒體報導:
「友達預計今年度EPS將達到10元,以本益比十倍來看,股價上看百元!」
興沖沖地買進 79 塊的友達後
從此友達股價開始急轉直下,一去不回頭......
才幡然悔悟的道理
從此對於景氣循環股戒慎恐懼
絕不輕易碰觸這類看似充滿希望的恐怖陷阱

也許有人會納悶
為什麼景氣循環股應該「買在高本益比,賣在低本益比」?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待
任何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跟供需有絕對的相關性
價格低,供給減少,需求增加
反之價格高,供給增加,需求減少
這麼一來一往對於商品或服務的供需將會使之趨於一個平衡點
直到有新的變因出現破壞這個平衡為止
不具明顯差異化的商品或服務
一般說來競爭者是比較多的
當價格因為末端需求減緩而下跌
眾多生產廠商從發覺再到調整供給這段時間並不算短
甚至有的廠商受到資金或庫存壓力
反而必須進行向市場倒貨來求取現金的瘋狂行徑
這樣不理性的行為往往更加速了價格的崩跌
因此整個產業遂進入大規模的淘汰賽
競爭力不足的廠商被迫離開市場的供應鍊
即使是倖存者
也因為受到整個產業保守氣氛的影響而減少產量
如此保守情況將持續到供需平衡為止
這個時候活下來的公司大多沒甚麼利潤可言
但是股價因為已經貼近淨值
繼續下殺的壓力也變小
這導致公司股票的本益比出現超高的不合理情況
(例如 EPS 0.1 但因為淨值還有 10 元
股價於是在10元上下震盪,本益比等於 10/0.1 = 100倍
)

一旦需求慢慢回溫
商品價格開始悄悄上漲時
這些公司大多還是謹慎小心的
儘管產能利用率慢慢提昇
但是對於未來發展
大多數的公司經營者心態還是會偏向保守
直到商品價格因為需求遽增而大漲
公司的獲利跟著出現大幅成長
各公司開始樂觀預期未來的需求成長性
於是紛紛開始投入資金擴充生產線
此時市況通常一片熱絡
對未來表示樂觀的言論不絕於耳
很多公司股價一飛沖天
(這個景象相信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
但由於獲利的成長更是可觀
所以股票的本益比往往也才只有個位數的倍數
(例如 EPS 10 元,股價即使是 80~100元,本益比還是只有八到十倍而已)
不明就裡的投資人紛紛搶進
希望股價能「上漲到合理的本益比」
然後...... 商品的價格就因為超量的供給而在短時間內崩盤了~
這就是景氣循環股從古至今幾乎不變的命運!

但是面板跟DRAM 族群似乎又是更加悲慘的族群
因為產業特性
為了要降低每單位生產成本
追求規模經濟的效益成為競爭必要的手段
所以儘管DRAM的價格已經持續破底
但是過程中不少公司還是得大量生產使得每單位商品的固定成本能夠降低
然後市場又因為超量供給或太高的庫存只願意付出更低的價格
惡性循環的結果
促使整個產業的供應者都哀鴻遍野
於是就有人開始提議要減產以停止這個無窮無盡循環
(像是之前友達以及最近的力晶都有這樣的提議)
但是只要大家沒有共識不願跟隨
或是有人玩陰的來個陽奉陰違
這樣的提議則形同具文
非得搞到有人倒下為止
(所以大家應該就不難理解,
為什麼一堆石油生產國要搞個 OPEC 了吧?
會員可以有志一同且明目張膽的控制產量跟價格
)

在此奉勸對於景氣循環股有莫名幻想的投資人
還是不要輕易犧牲自己的血汗錢
如果你根本搞不懂這個產業目前究竟是在景氣循環的谷底還是峰頂
那還是把時間跟精神花在找尋受景氣影響相對較小的公司吧~
免得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