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朋友討論某檔投資標的時
常常會參考「股本形成」這資料

通常只要其中現金增資(以下簡稱「現增」)的比重在 40%以上 或更高
即使其他財務數字再怎麼優秀
總會被打上一個不算好的分數
現增會被當作萬惡不赦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這說穿了就是「跟原來的股東要錢」
一般的認知
對於一家營運良好的公司來說
只要拿原來的盈餘轉增資就可以支應公司新的發展及擴充
如果需要特地要求股東再拿錢出來
那這家公司會被認定為有問題的可能性不低
也因此容易被歸類為不適合投資的標的

不過回歸現實面來看
今天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創辦人
草創了一家股東都是自家人的公司
經過你的苦心經營後變得頗有成就
那麼甚麼原因會讓你想要讓公司掛牌上市上櫃呢?
想必答案應該不是公司太賺錢了
所以想要回饋社會,與大家分享吧?
通常都是公司將進行新的嘗試性發展
充滿了不確定性
透過掛牌來讓自己的持股減少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亦或是為了想要讓公司的成長更進一步
所以透過掛牌來籌措資金購買生產的資本
而這籌措資金的動作最常見的就是現增啦

另外再舉個例子
假設你因為對投資小有心得
除了自己拿出所有積蓄投資以外
也說服家人朋友把錢拿給你投資
一開始這筆資金也許是 100 萬
而經過你幾年不少正確決策的投資操作下
這筆錢漸漸成長到 200 萬的規模
然後忽然有一天
你持續追蹤看好的超棒標的
因為系統性風險或是一時重大的短期利空
造成股價狂跌至你認定的合理價格之下
而且還有很大的安全邊際
這時候你趕緊糾集所有參與的家人朋友
詳細說明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希望大家能再多拿出一些錢讓你投資這標的
來增加大家的獲利
而親友們看到你過去投資績效如此優異
當然也很樂意再多拿錢出來...
看出來了嗎?你做的這件事情也叫現增~

大體上說來
現增是可以理解且在蠻多時候也是必要的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對現增的公司感到反感?
因為正如前述
不少辦理現增的上市櫃公司都是營運出現問題的
像是有的公司連年虧損
所以先來個減資再辦現增引進新股東
冀望能讓公司體質改變
或是讓股價能回到票面以增加流通性
或是有些經營者利用現增時
原股東有參與認購的優先權以及認購價與市價的價差
先放空手上的股票
待參與現增的部位入帳再回補之前放空的部分
這麼一來一往就可以安全地讓口袋麥克麥克
(但是這麼做會讓該股東原持股比例下降)
另外造成現增負面因素的一個情況
就是公司利用股價處於高檔時
透過現增吸納大筆資金
經營者在手上一堆現金時就盲目投資擴廠
而且因為現增讓股本大規模膨脹
EPS 常常慘不忍睹

綜合上述的說明
看待公司現增的檢視重點如下:
1.現增的目的為何?每次現增是否都照著原規劃的目的執行?
2.現增的規模與原來的股本相較,是否異於常理?
  (即使公司看到很好的成長契機而辦理現增
   但是開一艘小船的經驗與能力是否能轉移到開一艘大船上
   這是需要時間證明的,而遇到不合常理的現增最好還是避而遠之,
   所謂「經驗是最好的老師,但慘痛的經驗最好是別人的」
   不要隨便拿自己的錢開玩笑
)
3.現增後原經營階層及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是否迅速減少?
4.公司過去經營的績效如何?ROE 在現增後是否劇烈下跌?

有點是必須提醒大家的
以上述中碳的股本形成表來看
現增的比例是不低的
但是中碳每年配發現金股利相對於前一年的稅後盈餘比重其實並不低
也就是公司把大部分盈餘都拿來發給股東
自然盈餘轉增資的比例相對於現增的比例就相對低了
可別忘了,每家公司創立時現增比重可都是 100%
要降低這比重可得花不少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